查看原文
其他

秋原 | 溫柔的磨蝕 ──序陳本銘紀念詩集『溶入時間的滄海』

秋原 新大陸詩刊 2022-08-08
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新大陸詩刊


◇原文刊登於《新大陸》詩刊 



溫柔的磨蝕
──序陳本銘紀念詩集『溶入時間的滄海』


秋原



     在陳本銘去世十二年後才為他出版這本詩集,除了感慨以外,肯定的是他沒有被遺忘。本銘畢生對詩執著,為詩而詩,是一個真正的詩人。他熱愛生命,活得很精彩。
 
      陳本銘祖藉廣東恩平。1946年生於越南,在「中法學校」(後改為「博愛中學」)、「明德大學」唸書,當過教師、籃球教練、記者。上世紀60年代初本銘開始以筆名「藥河」、「也罷」在越南華文報文藝副刊上發表詩作,也曾以「般若」、「阿野」等筆名發表散文。本銘是越華文藝圈的活躍份子,家中幾乎成了文人的沙龍與聯絡站。1966年參與籌劃和出版越南華文第一本現代詩集《十二人詩輯》。1967年加入「存在詩社」。直至1975年4月北越共產黨攻陷南越結束越戰前,「藥河」在越南華文文藝圈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。1976年他曾當過一年的船員。1978年和夫人李美庭結婚。1979年本銘被抓去勞改。1980年女兒約緹誕生。1989年以人道庇護移民洛杉磯。翌年,本銘與幾位也來自越南的華人詩人方圓、黎啟鏗、區劍鳴、藍采文與陳銘華等創辦了《新大陸》詩雙月刊,推動現代詩運動。本銘也改以本名發表詩作,在90年代期間「陳本銘」對美西的華文文藝圈來說,並不算是一個陌生的名字。
 

      1994年陳本銘畢業洛杉磯技藝學院(L.A. Trade Tech College)美術設計系。然而,同年卻罹患直腸癌而開始接受化療手術。當時他雖然身體衰弱,仍然沒有停止創作,繼續參與詩刊工作和文藝活動,並與《新大陸》詩刊另三位詩人遠方、達文與陳銘華出版了詩集《四方城》,他更為該詩集設計封面。1995年中秋,本銘與《新大陸》詩刊其他詩人在洛杉磯「長青書局」籌辦名為「以詩迎月:今夜星光燦爛」的中秋節現代詩朗誦晚會,出席朗誦的詩人有紀弦、鄭愁予、楊牧、葉維廉、張錯、秀陶、陳銘華與本銘本人。除了為朗誦會特刊設計封面以外,本銘更在書局門前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面酒旗,讓當晚的朗誦會更添詩意,可以說是美西華文文藝圈的一次盛會。
 
      本銘自幼親近佛教,關懷弱勢族群。唸中學的時侯曾于課餘學習國畫,結識了釋今三、惟日、寧雄幾位青年法師和畫家陳賓陽、張達文等。本銘家中曾經成為畫室,經常聚集三、五位青年畫家,作畫談禪。他本人擅長文人山水。後來更參與籌組「華宗佛教青年會」、「正覺學校」的創建以及「廣肇醫院」和「崇正醫院」的重建工作,幫助病患與貧困學童,並經常為慈善畫展捐出畫作義賣。本銘也是一位出色的記者,1975年初他積極倡議重建堤岸華文公共圖書館,仗義執言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除了寫詩作畫,本銘在唸書時已是一名籃球健將。畢業後當教師更兼任籃球教練。他一度是越南堤岸的體育會和校際籃球賽的球證,騁馳球場,風頭十足。赴美後,除了愛幫助朋友之外,本銘也熱心參與社會活動,甚至在患病期間,仍然不辭勞苦,竭誠地支持女作家王育梅舉辦的「音樂關懷協會」,並寫了一句口號:「我們為您唱一首歌,您為社會付出最崇高的心意。」透過音樂與文藝活動,呼籲有所感動的人士作出奉獻,對當地華人社區的貧病人士提供撫恤。本銘一直與癌病搏鬥多年,他最後一次參加活動是2000年9月20日台灣九二一地震一週年的感恩音樂會,一個星期後不幸于2000年9月28日因癌細胞擴散,與世長辭。

      回溯上世紀60年代初,由於台灣現代詩的啟發,越南華文現代詩正處于實驗階段,陳本銘已經是極少數早熟的詩人之一。當時的「藥河」似乎比較傾向葉珊、鄭愁予與《蓮的聯想》的余光中。當大家對現代主義趨之若騖,創新唯恐不及之際,他卻以中國的傳統文學注入現代的精神,一開始便展現自己寓浪漫與古典於現代的中國風。當年的越南烽火連綿,硝煙處處。請看1965年他對戰爭的書寫:
 
     這裡沒有茱萸     怎能自卜歸期呢?     故鄉當少去一個我了     在祖先的塋塚前     撫斷碑蒼冷的臉,拭淚     那時候我又不見你又不見你的塋     你的瞑目處有不瞑目的標誌     很多遺棄的甲胄     以及許多靴印     你再不寂寞了     許多流血的故事被原野夜夜講述
     ──〈秋歌(原題訊息)〉
 
     試想想,一個在越南土生土長,十七歲的華人少年如何能寫出如此古典的現代詩(或恰如詩人余光中說的「現代詞」?)我想,除了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之外,更應該是本銘天賦的才華。
 
      本銘就是如此獨樹一幟。他典雅婉約的風格似乎有利於書寫戰爭、愛情與鄉愁這些在中國文化中幾乎是永恆的題材。在越戰期間,本銘雖然沒有直接參軍作戰,他卻能體現時代的苦難,借古詠今:

     三柱的燈擎起那份秋意     已傾瀉的  已傾瀉很久     我與你躲在小丘的背後     元帥點讀他大軍的名帖     校場回應──回應了很久     孃子,我與你與繖是這個歷史的目擊人了
     ──〈校場〉
 
     要解構本銘詩創作的脈絡,也許可以從他1998年的〈第八日〉一詩看出端倪:
 
     ………上帝歇了祂一切創造的工,就安息了。     ── 創世紀第二章第三節      翌晨,我著手     展開我的創作     以痛苦為骨     喜樂為肉     慾和潔淨     為生命紋身     並且趕及在子夜來臨前     竣工     是為第八日
 
本銘揭示自已的創作「以痛苦為骨」,此言一點不虛。詩人經歷世亂、癌病……飽受時代的苦難與命運的鞭撻,有不少關於戰爭、死亡與毀滅的書寫,例如:
 
     讓我睡,你擊我骨
     歌就翻然揚起……     是那夜的鼙鼓聲   那凄迷的一聲無尾的笳     晚雨好突然落著,啊,那夜在邊疆
     ──〈擊我之骨〉
 

     所有的幽靈喜愛在雨天回來     穿著不同的軍服     更遠處是青山,青山後是戰場     他們自那一役中轉回來     沒有槍枝,沒有膚色
         ──〈說書的樹〉
 
  
     我們進入廢墟     廢墟曾是昨日煙花的城市     而胎生   卵生   濕生     所有的     必須進入輪迴
    ──〈西貢印象:April 1975 〉
 
    然而,本銘的詩卻沒有嘶喊,也沒有呻吟,他的筆調依然是一貫的凝煉沉鬱,可以說是「哀而不傷」,對於一個年輕的詩人來說尤其難得。本銘早期的詩大部份屬於婉約溫柔的古典風,這種詩風一直是他創作的基調直到他定居美國,直接受到西方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沖擊,才開始改變。

陳本銘,秋原,秀陶,陳銘華1997-1998年間攝於王育梅家
 
    本銘的詩喜樂不多,不過,愛情畢竟為他帶來快樂和憧憬。詩人早期的情詩流露罕有的愉悅:
 
     最好是叮叮鼕鼕滑下幾珠雨     躲在髮叢逗起我們眼內的相思
     ──〈同行〉
 
     
     乖乖,五百年前很古的時候     你的髮香就曾經染遍
      ──〈窗前〉
 
 
     所以,我們便佔著這麼的     一個小屋,一個貝殼的天地     日日如此仰望     而我們兩人,日日如此     仰望成為一山
     ──〈雲〉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     可是,當時越南的青年男性面對戰爭,面對兵役與參戰的逼迫,前途茫茫
,生死未卜。男女之間的情愛畢竟也充滿悲歡離合的變數而顯得脆弱、殘缺與無奈。正如本銘所說的:「快樂與痛苦原是愛情必須兼備的因素」:
 
     風起自宇宙最高寒處,雲生自最遠     那方的海湄。我們幾時是雨     走過戰爭,絆腳的蒺藜     讓我們匯成一海,同一名字的海     澎湃時淹卻了我們整個溫柔的夏季
     ──〈幾時我們是雨─給D〉
 
 
     而風將我們扶起自雙腋
     喏,誰也不許拌淡了酒     看夜如你軟入胸懷     情人     在地圖以外
     ──〈在地圖以外〉
 
 
     縱使我不敢預告歸期     鬢白齒搖時你仍是廿歲的你我仍是     廿歲的我
     ──〈細雨黃昏〉
 
      本銘喜用隱喻,傾向於把豐富的意象鋪陳在不同的層次上表現詩的意涵。請看1999年他去世前一年書寫的〈之前─給DT〉:
  
     洪水之前想及火     城破之前想及愛     灰燼之前想及手     手是昨夜撤離的夏日     執著一莖自焚的玫瑰     越過季候的邊界      河涸之前想及雪     燈滅之前想及雨     死亡之前想及你     你移動在光影反差裏     掠起遠近記憶的囂塵     透逾宿命的藩籬      這一切     這一切之前已經許諾     時間窄門中     我們牽手走過呼和吸的斷層
 
      這是一首關於亂離、情愛、生死的詩,藉由淒美的隱喻和繽紛的意象而「演出」。從「洪水」而至「呼和吸的斷層」,在短短十六行裡涵括了由古至今,由遠至近,由大至小,絲絲入扣。意象的運用如取如攜,而時空之大,觸覺之精緻,近乎極限,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可謂驚人。最後一段重複「這一切」三字,不僅把節奏減緩,而且也加重了許諾的語氣,用情之深,簡直到了生死相許的境界。而且,詩中的語言由於被高度壓縮,遠遠超越了意義的詮釋,可以意會而不落言詮。詩人梵樂希曾說:「詩是舞蹈,散文是走路。」回顧本銘的詩作大多是詩質縝密,詮述性偏低而張力外延的書寫。
 
      本銘的情詩不落俗套,纏綿悱惻,真摯動人。他年輕時的情詩應該不少,但是能夠搜集收到本詩集的卻數量有限,滄海遺珠,殊為可惜。
 
      自古以來男歡女愛,床笫之事本來就是人性的一部份。然而,由於封建禮教長期的壓制,愛慾被視為禁忌。甚至在80年代以前,對很多華文詩人來說,性仍然是忌諱的題材,以致「性詩」寥寥無幾,或有也大多限於含糊閃縮,搔不到癢處。到80年代,隨著社會轉型開放,詩人對性愛的書寫才逐漸增加。然而,大部份卻又矯枉過正,過於露骨,大膽有餘而美感不足。藝術與情色的差異,往往是一線之隔。「性詩」難寫,除了詩人本身的才氣和膽色外,其中的學問更在於隱約收放之間的拿揘,要恰到好處,尤其是美感的展現至為關鍵。對於以「慾和潔淨為生命紋身」敢愛敢恨的本銘來說,靈與慾也是他人生的課題。本銘有不少出色的「性詩」。在〈夜歌〉一詩裡,他用月光的「流過來,流過去」比喻愛慾的蕩漾,以郵截與郵票、紋身與胴體……比喻性愛關係,意象貼切鮮明。在另一首題為〈情詩〉裡,詩人諷刺禮教對性愛的壓制:
 
     禮樂傳後反成忌諱     期艾且不可直言     性愛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詩人指出男女的性愛其實是自然的人性關係,正如:
 
     詩和文字     潮汐和月亮     你和我     器官關係純粹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是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起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伏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大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地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和          昂然挺立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樹
 
      在技巧方面,此詩末句用圖象的排列描畫男女的性愛關係,雖略嫌有形式主義的堆砌,但亦順理成章,有其別出心裁的藝術元素。詩人也用類似的手法書寫另一首〈海難〉,是寓情慾和生死於風景,難得的佳作:

     我們擱淺在相互     的情慾上     交疊的龍骨     身外,是整尾癱瘓的海岸     仍然有潮汐激越以後     一湧一動的手指     拍發     一宗海難      0 號浮標浮著     在倒顛的額際     髮     蕩漾的水母          我們最終與水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虛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弱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為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平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伏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的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線  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條
 
    本銘的詩大部份開始喜歡單刀直入,結尾則迂迴跌宕,餘音裊裊。這首詩一開始便道出情慾的主題。「擱淺」二字用的很妙,既寫景又喻意。同樣的,「交疊的龍骨」是一石二鳥,既寫肉体也比喻船隻。詩人以整「尾」而不用整「個」來形容「癱瘓的海岸」,使場景更加活現,饒有創意。繼而以「一湧一動」形容「擱淺」在海灘上人的手指的律動,不但寫景,也暗喻激情後的愛撫,並藉由手指的律動比喻拍發海難電報的動作,一個符徵卻有多重意涵。詩中以「蕩漾的水母」比喻頭髮,襯托男女歡愉後的疲憊,意象柔美,宛如電影慢鏡頭的畫面。末句「我們最終與水虛弱為平伏的線條」以圖象的方式排列,十分傳神。而「虛弱」二字本為形容詞,在末句中作動詞用,散文的語法被提昇為詩的言語。可見本銘擅於融合情、景,也看到詩人構思大膽、描繪細膩、遣詞運字與氣氛營造的深厚功力。
 
      必須一提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,成千上萬的越南人與華人為了投奔自由,不惜傾家蕩產,冒著生命危險,紛紛乘搭簡陋的木船出海逃難。然而,有不少人不幸葬身怒海。雖然如此,仍然阻擋不了數以萬計人民投奔自由的決心。因此,當年在華人社區,經常聽到親友海難喪生的噩耗。本銘當過船員,這些悲慘的見聞,肯定在他心中留下難忘的烙痕。心理學大師弗洛依德認為:死與性是人類的本能。也許如此,本銘寫此詩時已罹患癌病接受化療,面對死亡。在書寫情慾與生死時,當年海難的記憶,可能又從他潛意識裡浮現出來。一時之間,灘兮?難兮?情兮?慾兮?生兮?死兮……全都投射到字裡行間,滲透心懷!
 
      鄉愁也是陳本銘書寫的主題之一。他早期的鄉愁也許像很多「海外」的華人一樣,是炎黃子孫與遙遠的華夏傳統文化的一種血緣。例如在1965年的〈秋歌(原題訊息)〉中,詩人便體現了這種文學的鄉愁(nostalgia):
 
     這裡沒有茱萸     怎能自卜歸期呢?     那種悒愁很稠     是一部天竺的美麗的胳腮鬍子
 
      本銘在1989年以人道庇護移居美國。他生活在自由的國度裡,感到無比的喜悅。然而,在地緣上,對於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越南,尤其是西貢,總有缱绻的鄉愁。在詩集中,像〈話說從前在下雨的西貢〉、〈家書回到傷別市鎮〉、〈無題〉、〈血的歌〉、〈守歲〉、以至〈夢回〉……等鄉愁詩不下十多首。例如在〈隨意而歌〉中,洛杉磯的雨讓詩人回憶起故鄉西貢的雨:
 
     然而     這歌就是     你隨意而鬱愁     所有西貢的某一棵樹     夜間     徐徐雨裡     懷抱感觸的蟬
 
    此詩頗有南唐後主「簾外雨潺潺,春意闌珊……」的意境。本銘另一首鄉愁詩〈螢火〉更備受好評:
 
     來不及驚叫     刷一聲     天    便黑下來了      祗因為想及西貢     故鄉     停電的雨夜      來不及說cheers     一口酒便將     月亮     骨嘟灌下肚裏      你我     便可以回去     這樣     打著螢光     手電筒
 
      此詩異於本銘一貫凝鍊沉鬱的風格。詩人以清晰剔透的意象、簡短的字句,透過蒙太奇般跳躍和敏感的筆觸,以超現實的手法,勾劃出一股剪不斷的鄉愁。詩人一開始就簡潔有力用「來不及驚叫」形容突然而來的天黑,從而聯想到西貢易幟後經常停電的雨夜。「驚叫」二字似乎更另有所指。然後再次以「來不及」說出直用英文「cheers」:乾杯,實在太妙,讓人馬上知道「一口酒便將月亮骨嘟灌下肚裏」的是異國的月亮。末段僅以「你我」二字便帶出對飲者的關係,乾脆利落。最後把散文的口語「便可以這樣打著螢光手電筒回去」以倒裝語法,分行變成詩言語。如此一來便把前三段場景快速轉換的節奏減緩,道出幽幽的歸思。因此,看起來似乎是散文的語言,經過整合營運,產生了暗示、比喻與象徵……等詩功能。此詩情景交融,詩人在虛實之間出入自如,起、乘、轉、合的秩序也恰到好處,而且更留下耐人尋味的弦外之音。雖是小品,境界卻屬上乘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 在本銘的詩作中,類似以上意象鮮明,言語剔透,脈絡清晰的例子其實不多。本質上,本銘是屬於傾向晦澀的感性詩人。梵谷、莫內與李商隱是他的最愛。他對詩的氣氛似乎更情有獨鍾,畢生幾乎沉醉於典雅迷離的韻味,耽溺在欲言還止的格調更甚於言語與題旨的經營。
 
      上世紀60年代台灣的詩壇曾經提倡現代主義、肯定意象派,摒棄浪漫主義平鋪直述,概念化和情緒化言語的濫觴,主張準確表現直覺意象。台灣詩壇同時也提倡超現實主義與心理分析的理念,以夢幻和潛意識的言語呈現內在世界、以反理性邏輯重現更真實的現實世界。本銘也不免受到類似的影響。他部分的詩涵蓋眾多的意象、而言語過度壓縮,詩質變得過稠。加上他所用的部分詞藻過於古僻,氣氛迷離飄朔,因此出現意象阻塞,銜接欠準,意向不明而晦澀難解。然而,不羈的本銘曾說:「詩是自我感覺的演出,我不在乎拗折天下人噪子。」的豪語。他甚至寫了題為〈一首詩之寫成〉的短詩,嘲諷某些「指指點點,口吐白沫」的詩評人拾人牙慧,唯主義是從。可見本銘只管創作,不重視批評,我行我素的性格。事實上,晦澀難解無損他詩作的價值。李商隱與艾略特的詩並不易解,不過,只要細品精讀,開放感覺,至少也感受到作品表現的美學經驗,「雖不中亦不遠矣。」正如詩人龐德的比喻:「詩就是一扇門在一開一關之間,讓人想想究竟看到什麼。」詩的樂趣不就是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嗎?
     

1996年5月4日攝於舊金山,左起:非馬,劉荒田,遠方,陳銘華,王性初,紀弦,達文,秀陶,陳本銘

    本銘飽經憂患。在詩集《四方城》裡,他曾說:「……我們都是在人類自造的災禍中長成的。同時,我們亦確信災禍將會以任何形式繼續存在於人類社會,這可能就是我們執著寫詩的最大理由。」作為人類社會一份子與人道主義者,他關心世界上發生的戰爭與災難。無疑的,現代詩人在探索內心世界,表現自我的獨特性以及在追求藝術境界的路上,可以是非常個人,非常孤獨的,而且也應該有其孤獨的世界,所以是「前不見古人,後不見來者」,所以是「高高山頂立」。然而,另一方面,在現代資訊科技發達的21世紀,人類社會己形成息息相關的地球村,作為人類社會的一份子,現代詩人對世界上所發生歷史性的事件或災難,應該有感知的能力。我想,不管每一個人對「知識份子」一詞定義如何,一個有良知的現代詩人,應該是一個人道主義者。詩人的良知往往促使他超越自我,超越社群,甚至超越他的時代,而堅持人道主義價值。所以是「橫眉泠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」。所以是屈原、裴多菲、索忍尼辛……所以是「深深海底行。」當然,這並不意味詩人不會犯錯(politically incorrect ),也不意味詩人非要參與社會事務以社會題材寫詩不可。其實,歷史意識與人道主義的良知也是詩人的人格與精神面貌,往往體現在他的作品中,與詩人形影不離,血肉相連。這也許就是沙特所強調一個作家應該意識自已的社會功能是:「不要讓世人對世界冷漠,不要讓世人對周遭的事物漠然無知」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 也許因為這種歷史意識與人道主義的良知,早于1991年美機轟炸伊拉克展開「沙漠風暴」戰爭的時侯,本銘雖然得以人道庇護剛定居美國,詩人也直言不諱:
 
     天空是倒懸的碁盤     慘青暗藍    焰火縱橫成界線     機群後面     數百架次的兀鷹     等待     幾時落定的塵埃
     ──〈沙漠風暴〉
 
      透過反諷的口吻,詩人質疑;歷史的決策要等到多少年後才有定論,孰是孰非?可是,大規模的轟炸旦夕之間便造成多少生靈塗炭。「兀鷹」在這裡是相關語,既指美空軍的「兀鷹」機,也指食屍鳥。寥寥數言便刻劃出哀鴻遍野的戰爭慘況,簡潔有力。在1992年的詩作〈索馬利亞二首〉裡,本銘針對索馬利亞的饑荒,指責權力階層的鬥爭置人民生命於罔顧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 或許與華夏傳統文化的血緣關係,本銘雖然是一個土生土長的「海外」華人,詩人非常關心中國。1991年長江流域因豪雨導致水災,他為大陸的災民感慨興嘆:
 
     像蟻的人民又像     魚     栖惶於泱泱何其擱大的砧板上
     ──〈對飲與患〉
     
      本銘見證強權暴政,更深切體會到沒有民主自由的社會,人民的基本人權便沒有保障。也許這樣,當新聞傳到美國,剛剛抵美重穫自由的他馬上寫了支持爭取自由民主運動的詩篇:

     ... 略...
  
      政治社會的現實雖然殘酷與黑暗,然而,也因為生生不息,延綿不斷的歷史意識,本銘永遠堅持,永不放棄。在詩作中,透過父母為兒女起名字的動作,詩人深切希望中國的兒童能夠生活在自由,民主,光明的環境裡:
 
     ... 略...

     而遲遲的東方仍有暗赤的雲     阻道的山仍有     坦克和鎗桿子     而我們坐著   仍然坐著     必須坐著     直至東方日出
     ──〈坐著直至東方日出〉
 
    本銘堅持著一種薪火相傳,綿綿未濟的使命感。詩人在越南易幟後滯留逾十年,見證戰爭的破壞,人性與歷史文明遭受摧殘。他始終堅持信念,執著寫詩。1989年去國前,他在〈呵!西貢。我們再次的城〉一詩中,語重心長地宣示:
 
     誰是最後離去的   請把燈光     熄滅    火種留下來
 
      詩人堅信,無論有多黑暗,時間有多漫長,只要火種在,火是不會熄滅的,人類的道德價值與文明必定能夠重建:
 
     火    便躍起     在鑽木的手勢中     一盞燈     重燃     一個文明     呵!西貢,我們再次的城!
 
      我想,這正是詩人陳本銘為大家珍愛與緬懷的主要因素。他沒有仇恨,他有的是希望。他堅信人類的美德與文明的重建。正如史學家湯恩比所說:「我不相信文明會死去,因為它不是一個生物體,它是意志的產物。」
 
      二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對詩曾如此讚美:「詩比歷史更有哲理。歷史是殊相,詩表現的卻是共相。」證之於本銘的詩作,我們還能說些什麼?
 
      本銘年輕時生活在戰爭與死亡的陰影下,成年後飽經世亂,赴美後又患癌病逝。不可避免的,病苦和死亡成為他人生的一大課題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:人生的終極是死亡。死亡是必然的,不可替代的,是最本己的。因此,人「此有」(Dasein)是「向死而在」。因此,「此有」必須面對死亡,把死亡納入「存有」的眾多可能性之內,透過自由抉擇,決定自己的存有,實現完整的「本真存有」與存有意義。也許這樣,因著癌病的煎熬與死亡的迫逼,本銘需要心靈的淨化,需要肯定存在的意義,需要參破生死。他書寫了〈念珠〉、〈水殮〉、〈風想〉、〈行香人〉、〈天葬以後〉、〈等待究竟是什麼?〉、〈經常的來客──致死亡〉、〈錐立〉……等不少感悟生死的作品。詩人似乎進入了一個非常接近宗教的世界。顯然,他覺得人生苦短,要充實的過每一天的生活,正如他在《四方城》裡的自我寫照:「盡情生活,率性流露。」在〈夏的Jacaranda〉一詩中透過對藍花楹的描繪,本銘清楚表示:活,要活得精彩:
 
     Jacaranda     夏天愈來愈炙熱     一把火     然後鍛紫你滿頭青髮     我觀察你許久許久     肯定     燃燒時你紫得很美
 
      詩人在後記中說:
 
     「Jacaranda 春末夏初滿放粉紫的花,最盛時候全樹不見一片綠葉,那種紫色又神秘又悒鬱,常在寂靜街道高速公路之旁,突然展現送你歸家或遠行。但花發時間短暫,一夜之間舖滿街道,陣風過處,簌簌落下如雨,人行其中只覺生命如寄,淡淡蒸發不如剎那衝擊迸射。」
 
      本銘大有「直須看盡洛陽花,始共春風容易別」之慨。他在另一組有名的詩作〈一口窗的五種景緻〉的後記裡,有感人的描述:

    「一九九四年三月底患直腸癌,手術後每月必須住院四至五日作化療。醫生說療程一年。今年三月照例住進阿罕布拉市仁愛醫院,算算時間我在這裡已十進十出了。院內清靜,每個病房建築格局和擺設大同小異,但都有一口大窗可供遠眺近觀外邊景緻,這組小詩就在不同的病房面對每口不同開向的窗醞釀寫成的。每次入院,我都背了一個背囊而去,那樣子像是去露營,背囊裏除了必需品和衣物外,全是書籍,詩集和校選給詩刊的稿件。我住的是單人房,一切活動都不影響別人。讀書、看電視、聽音樂、寫詩、校稿皆自由自在,唯一的牽繫是靜脈血管裡拖住針藥,長長的塑膠軟管盡頭連接兩座藥控器,使我頓覺人的軀體皮囊不過是在死和生之間漂飛的紙鳶,而生和死的那種牽繫往往薄弱,祗須輕輕一斷,豈非更大自在。 」

      本銘對生死的態度豁達瀟洒,對他來說入院像去露營。更難得的是,病中的他仍然與詩不離不棄,何止是「衣帶漸寬終不悔。」何止是「本真存有。」
 
      (值得討論的是,詩人有時會在文本(Text)前後加上注文、註釋、前引或後記等文字。或解析作品的意涵、創作緣由,或紀念人、事、物……等等,是一種輔助。不過,詩作與注文之間的關係往往類似畫作與畫框。好的畫框可以襯托畫作的美感與格調。反之卻破壞畫作的美感,影響它的價值。同樣的,好的注文有畫龍點睛之妙。至於無關痛癢、酬酢附會的注文,不僅畫蛇添足,弄巧反拙,更破壞詩作的完整性,關係可謂不小。波德萊爾說:「要隨時隨刻當詩人,就算是寫散文。」豈能不慎?反觀本銘的後記,不僅能讓詩作意猶未盡之處,呼之欲出,而且美感十足,與詩作本身互為表裏,相映益彰,讀之令人動容。)
 
      在〈經常的來客──致死亡〉一詩中,詩人更抱著灑脫不羈的態度,用調侃的口吻向死神開玩笑:
 
     面對著你,我仍然活在,無異幽了你一默,     當我不在的時刻,卻幽默了自己。 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     我知道你會來     你會來    遲或早的問題而已 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     我知道我家的     茶    帶點香味的暖     咖啡是燙口的濃郁     而你屬於冰冷的     我高昂的談興讓你沒趣     當你訕訕地要離開     我只好打住話頭    說     ……有空再來
 
      本銘的詩一貫多呈靜態,戲劇性與動感不多,此詩是他非常難見的書寫。詩中的意象簡約,言辭接近口語,如同嬉戲。詩人透過虛擬和戲劇化的黑色幽默,以第一人稱和死神詼諧的說話。我想,實在沒有比向死神開玩笑更黑色的幽默了。詩中表現了詩論家簡政珍形容為「苦澀的笑聲」──「它是語言嬉戲的縫隙,假如嬉戲瓦解所有的現存,從這個縫隙我們卻窺見伺望到另一存在。語調似乎戲耍,但那卻是令人正色凜然的嬉戲。」從深層意識來看,那是詩人對死亡的荒謬和無力感的轉化與昇華。王國維在《人間詞話》中也說:「詩人視一切外物,皆遊戲之材料也。然其遊戲,則以熱心為之,故詼諧嚴重二性質,不可缺也。」同樣是真知灼見。
 
      美國女詩人愛蜜麗‧狄金遜寫了不少與死亡有關的詩。她的〈因我不能為死停下〉一詩描繪自已與「不朽」同坐在死亡的馬車上,徐徐走過孩子們下課遊戲的學校、經過夕陽下的麥田,到了土丘旁的小屋……觀看生命的浮光掠影以及對永恆的嚮往。本銘對死亡也有異曲同工的書寫。在〈晚上,和叫做寂寞的你去蹓狗〉詩中,他覺得死亡似乎已經到了他家附近的足球場:
 
     那時,所有的聚光燈都一一熄滅     在不斷圓擴過邊緣的足球場裡     以我們的狗作核心     宇宙鬆開手間的牽繫     放其與寂寞共同飄昇的風箏
 
      此詩節奏柔和,整篇彌漫著一股幽思,詩人似乎與宇宙萬物為一體。本銘最後的一首詩〈癌〉寫於死前兩個月,也有類似的格調,其中他說:
 
     我     披著晨褸坐在院落裡     餵鳥     小白狗翻滾在腳邊     癌     這騷潑的始終不倦地廝纏     六年以來     讓我的情人瘋狂妒忌
 
      詩人以旁敲正著的手法讓人覺得,癌病的廝纏讓他情人妒忌的事彷彿與他無關。詩中以單獨一行的一個「我」字開始,在形、聲兩方面都顯得意味深長。「癌」也是單獨一行的一個字與「我」互為對比。詩人以「披著晨褸坐在院落裡、餵鳥、小白狗翻滾……」這些生命的普通動態對照癌和死亡的靜態:一動一靜,一生一死。通過這種對照,詩人賦予生命一個更高的層次。
 
      本銘外表雖然豁達不羈,然而他的創作態度卻非常嚴肅,一絲不苟,努力不懈。1995年他和我在信裡討論人生觀與詩觀時,誠懇地說:「……我一直在這方面努力,不斷給自己的詩觀念、我人生觀及我處於現世紀和未來世紀的理念做建設融和的體系工作。思而後詩,詩而後思,希望盡這生會有一首真正的詩。」可見本銘對詩是付予最大的虔誠,對自已作出最高的要求。事實上,本銘去世前,他的詩藝已臻成熟,輕描淡寫,揮灑自如,已經沒有早年欲語還止之態。可以說他的詩藝以及他對詩的執著與奉獻,放諸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圈可點。假若不是英年早逝,必定更有一番光景,想起不禁令人扼腕痛惜。
 
      本銘生前似乎曾經打算出版他的個人詩集,並以《溶入時間的滄海》為名。我想,他也許覺得自己雖然經歷了多少變遷與滄桑,然而,對一個動亂多難的大時代,對芸芸眾生,對無窮無盡的宇宙時空而言,個人是何等的渺小和微不足道,正如蘇軾的感嘆:「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。」一刹那便溶入時間浩瀚的滄海中。然而,在主體世界,一刹那卻可能成為永恒。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和他所代表的良知,作為越南華文現代詩運動的主要詩人之一,作為一個傳奇人物,一個真正的華文詩人──陳本銘的存在,肯定是有意義和值得紀念的。在許多愛惜他,懷念他的人的記憶裡,以其說本銘已經溶入時間裡,不如說他已經溶入我們的生命中,如同收在本詩集一百多首本銘的詩中的每一個字,彷彿都是詩人靈魂的每一個脈搏。詩人走了,可是他的脈搏卻依然卜卜卜卜的繼續跳動。感覺上,本銘一直沒有離開過我們,恰若他在預言式的詩〈水殮〉中所說的:
 
     我喜歡這樣     溫溫柔柔的磨蝕     遠行     其實並不離去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2年6月23日





往期精彩回顧



紀弦 | 詩論三題
銀髮 | 讀詩隨筆——詩與其語言迸發而出的一點靈光
佑子 | 詩歌係個嘛夠野秋原 | 從特朗斯特羅姆說起非馬 | 我們需要詩的中層階級洛夫 | 陳銘華的小詩世界──序《我的複製品》新書速遞 | 陳銘華《散文詩五論》
因為“雨”的緣故──詩人洛夫訪問錄陳銘華 | 潤物細無聲—瘂弦詩作對越華詩人的影響
瘂弦 | 夜讀雜抄
紀弦 | 何謂現代詩紀弦 | 序《春天的遊戲》
秀陶 | 簡論散文詩(一)陳銘華 | 為詩正名
從美華新詩的發展談《新大陸》詩刊
陳本銘 | 新大陸創刊詞 1990



主編: 陳銘華    編委: 陳銘華,遠方,達文

顧問:非馬,鄭愁予,葉維廉,張錯,羅青

公眾號編輯:蘇拉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